因果論

第6講:因果論 – 看見因果論的局限,打開思路,重獲人生主動權

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打開人生更多可能性。大家好,歡迎來到心靈電臺。

今天的主題是第6講:看見因果論的局限,打開思路,重獲人生主動權

 

因果論的思考

《涅槃經》裡有一句話,叫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意為我們種下什麼樣的因,就得到什麼樣的果。比如:

一個媽媽會認為,因為她教育的方式不好,所以孩子長大不聽話。

一個學生會認為,因為他自己很有天分,所以高分考上了名校。

一個公司經理會認為,因為銷售人員不夠努力,所以公司銷售業績下滑。

西方哲學也很推崇因果,蘇格拉底就說,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某個理由。這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信念:我們得到一個果,首先就會去找它的因。

這是一種思考方式。但這種思考方式,一定是在任何時候都對我們有幫助的嗎?它還有沒有其它可能性呢?從這節課開始,我們進一步地認識自己的想法和世界的關係。這涉及到一個新的理論學科,叫認識論。它研究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思維過程

聽起來有點玄,其實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說上面這些案例。

看見因果論思維的局限

請注意在這些案例當中,多次出現一個詞,叫做「因為」。這個詞是在幹嘛呢?是在發生的兩件事情之間建立關聯。前面的一件事發生了,會導致之後的一件事情發生。比如蘋果落地這件事,是由一個力量導致的,它叫做引力。這種解釋方式已經變成了我們思維習慣的一部分。遇到任何事情我們都會想:為什麼?這件事跟哪些事情之間有聯繫?找出來。

這種思維方式,叫做因果思維。

在這個例子中,「蘋果落地」和「萬有引力」這兩件事,我們就建立了一個因果聯繫。

但因果聯繫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東西嗎?不是的,它是我們頭腦建構出來的產物。這是科學哲學的範疇,展開來講是個很大的話題。我們可以先從日常生活來講,有一些被我們認為約定俗成的因果聯繫,可能是錯的。有一本暢銷書叫《被討厭的勇氣》,介紹阿德勒心理學,很好看。它舉了一個經典的例子,一個人在發火,為什麼呢?他很容易建立一個因果聯繫說:我發火,因為孩子做了錯事。建立這樣一個聯繫之後,就可以把發火的責任放到孩子身上了。

「我不想發火,但孩子太氣人了,我控制不住要發火!」

你看,用這種說法,他的狀態就是被決定的,不可控制的。但就在這時,他忽然接到孩子老師的電話,他的語氣立刻就變了,變得非常溫和,滿臉堆笑。

他的憤怒停下來了。直到掛了電話,他臉色一沉,接著剛才發火。

這種場景在生活中是不是很常見?意味著什麼?我們的發火其實是收放自如的。所以阿德勒心理學就提出,我們的反應,是可以自由「選擇」的東西。

這句話非常驚人,所以我再說一遍:我們的反應,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東西。

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們認為的一些因果聯繫,至少在現實生活當中,只不過是我們的一種說法,一個託辭。我們經常解釋一件事情的原因是什麼,但其實,那些叫做原因的事並不一定就會導致所謂的後果。因為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最大的因素就是人,人是有自主性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自由意志。就比如剛剛的案例,我們通常認為孩子不聽話是導致我們發火的原因,但老師一個電話,我們立馬就能停止發火。

一件事發生了,你可以自主決定後面的事發不發生。

但你可能要說,難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我決定嗎?也不對啊。很多事情並不是自己主觀上想做就能做到的啊,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去,這是受引力作用的,假設蘋果有了自由意志,它在下落過程中想要決定自己快一點或者慢一點,或者停下來,它能做到嗎?

做不到。這時候它真的就是被決定的狀態。

很好,你現在開始糊塗了,到底因果關係算不算數?好像有時候它是決定性的,有時候又可以由個人選擇。你會發現這裡面的因素非常多,很複雜,自由意志也只是其中一種。當你意識到這個複雜性的時候,你就進入我們這節課的主題了。一件事情不一定決定另一件事情的發生,很多事都是由複雜的因素共同決定的,而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忽略這種複雜性,構造簡單的因果關係。我們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導致的,這句話沒有錯。但如果老師打來電話我們願意忍住怒火,我們也能心平氣和。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發火,也是我們自己不想忍住憤怒的結果。但我們常常只能關注事件其中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把一件事的原因說成是另一件事,其實是我們主觀創造出來的,一種片面的聯繫。不同的人,可能會創造出不同的因果關係。那麼創造出不同的因果關係,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瞭解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講的。

apple tree

責任劃分成為因果論的思維方式?

在現實生活裡,假如我手裡拿著一個蘋果,掉地上了,我們會怎麼解釋這件事呢?很少會有人把原因說成是萬有引力,「啊,它掉地上不怪你,怪引力」。大家會這麼說

嗎?不會的。大家更多地會說:你看你,怎麼回事,一個蘋果你都拿不穩!就是因為你才讓它掉地上的。你下次要把它拿穩一點。注意這句話,你要把它拿穩一點。這成了誰的事?你的事。

那你可能會說,不怪我沒拿穩,是因為旁邊剛好有一個人,嚇了我一跳。我的手才松的。這又是一個因果聯繫。蘋果落地是因為什麼呢?因為那個人突然出現,嚇到我了。這樣一來,它就不是我的事,變成那個人的事了。

它還可以是誰的事呢?有人說了,怪這個蘋果,它太滑了,拿不住!這也是一種不同的因果聯繫。你說這太強詞奪理了,怎麼能怪蘋果呢?——你不怪它,因為蘋果是自然長成的,不是人製造出來的。如果它不是蘋果,而是蘋果手機,那就真的要怪它了,怪它的設計師。把它設計得太光滑了,導致我不容易把它拿穩。這個蘋果有問題,這是你們蘋果公司的問題。

你看,我們建立不同的因果聯繫,是為了找不同的責任人。

這是另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叫做責任劃分。它是我們在生活當中,做因果推斷的一個內部動因。一件事情發生了,它可能跟好幾個人都有關係,那麼到底應該誰來承擔這個好處,或者來彌補這個損失?我們需要做一個區分,區分的最終目的,是把責任落實到某個人身上。你買了一台手機,用了一段時間壞了,這個損失由誰來承擔?誰掏錢修理?這個問題,其實遠遠地比找一個原因更重要。某種意義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才引入了因果關係。如果我是賣手機的,我不想掏錢,那我就要證明,這個手機是因為你使用不當,才導致它壞掉的。

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經常發生這樣的事?

一件事情發生了,我們問為什麼,去探索它背後的原因。一個人在婚姻當中出軌了,我們就問為什麼?還能為什麼,因為這個人的道德品質有問題啊。我們就找到原因了。

或者也有人說,因為原生家庭。最近很流行原生家庭這種說法。好像現在生活得好不好,都是源於小時候發生的一些事。——它是真的嗎?對,是真的。但它也可以解釋成因為別的原因,比如說沒有遇到一個合適的伴侶,成不成立呢?也成立。那究竟是哪個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要往這個方面找原因?記住,找原因的本質,是為了找一個人負責。

如果我說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有問題,這個責任人就是當事人。跟別人沒有關係,就是他自己的問題。這時候如果有人去找原生家庭的原因,他的目的就是把當事人的父母,和他們

曾經做過的事,變成當事人做這件事情的責任人。記住這個思考角度,它非常有用

它的用處在於,幫助我們尋找解決方案。找原因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目的。你說一個人出軌是因為道德問題,那我們加強道德教育,以後是不是就不出軌了?但是你想,不對吧,婚姻是兩個人的事,如果這兩個人相處起來不幸福,那麼光是給其中一個人加強道德教育有什麼用呢?所以這件事的責任人,也許不能光是其中一個人,也得把另外一個人納入進來。那麼建構因果關係的時候,我就不能只考慮道德,同時也要考慮這兩個人的關係品質。

這時候,就特別需要我們跳出固有因果思維,多去考慮我們怎麼樣讓不同的人來解決問題。我們經常會因為因果思維,固守一個看問題的角度。比如一個孩子寫作業拖拉,媽媽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我督促得不夠?可是一個大學生寫不出論文,他會覺得是因為我懶,我有拖延症,但他很少去想是不是導師督促得不夠。那麼前面一種情況我會問媽媽:「你有沒有想過,這裡可能也有你孩子的原因?」後面一種情況我會問那個學生:「你有沒有想過,這裡可能也有你導師的原因?」這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到其它解決問題的角度。

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人去談生意,他想,我怎麼總是不能說服我的客戶?是不是因為我社交焦慮,我口才不好?這也是他自己的角度。可是他如果跳出因果思維的局限,去發現不同的責任人,就可以想:「哎,為什麼這客戶總是不能信任我?是不是因為這個客戶有什麼問題?」也許是因為他有一些恐懼,他不敢冒險。那很好,我們就可以針對客戶的特點做工作。這就利用了完全不同的因果關係。

你會看到,視角不同,能想到的辦法就很不一樣。有一些因果聯繫的視角很好用,發現原因,問題就解決了。但也有一些問題,運用常規的因果視角,是沒辦法解決的,偏偏是這些問題會對我們構成最大的困擾。比如它的原因發生在過去,過去發生的事無法改變。

我過得不好,因為小時候父母沒有給到足夠的愛。好像這就註定我今天過得不好了。

或者,在另一些問題當中,我們把原因歸結為別人,如果那個人不改變,這個問題也就無解了。比如我今天的生活不如意,是因為伴侶不好,她不改變,我就只能繼續不如意了。

如果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拓展原來的因果聯繫,就可以看到不同的解決途徑。這種思維方式的突破,可以説明我們在問題中引入更多的人,產生更豐富的可能性。

solution

突破因果論思維的練習

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突破因果思維的練習。

寫下一個你最近遇到的問題,然後寫上你心目中的原因,為什麼這個問題會發生?寫下你心裡覺得非常正確的那個原因,憑你的第一直覺來寫。

比如說:你最近的工作壓力很大,你問自己,為什麼?你就會想因為老闆,這個老闆實在太狠了,動不動就給人壓很重的 KPI(關鍵績效指標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  ,都是因為他的原因。

好,現在請你寫下來,這裡有老闆的原因。

注意,這是你最習慣找的責任人。然後請你給自己畫一張表,寫三類不同的責任人:責任人是別人,責任人是自己,責任人是不可抗力。你在每一欄下面填上對應的原因。

比如,我壓力大是因為老闆用人太狠,責任人是老闆。所以我就在責任人是老闆那一欄的下面寫上:因為老闆用人太狠,所以我最近壓力很大。

但它不是唯一的原因,因為還有兩欄。

如果我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看看有什麼跟自己有關的原因呢?其實,每次老闆給我增加工作量,我都會答應。這也是個原因。我就在下面一欄寫:因為我不懂得拒絕,所以我最近壓力很大。

如果要把責任放到不可抗力上面呢?有沒有這方面的原因呢?也有。我可能會在下面寫出第三種因果聯繫:因為快到年底了,所以最近壓力很大。

很好,現在看你的這張表,上面至少有三種不同的因果聯繫。你知道它們每一種都是正確的,區別在於責任人不同,解決的方向也就可以不一樣。

那我們最後再往下增加一欄,叫做解決方案,看看不同的因果聯繫,可以給我們帶來哪些不同的解決方案?如果說我壓力大的原因是老闆太狠,老闆有問題,那解決方案只能是改造老闆,或者換一個老闆。但剛才你看到,可以把責任放到自己身上,我壓力大是因為我不懂得拒絕。那如果我想減輕壓力,我就要練習說「不」的能力。這比改造老闆容易得多。

來,你在下面這一欄裡寫上:「練習說不的能力。」

同樣,如果是「快到年底了,所以我壓力很大」,對應的解決方案就是:「堅持,等待!等到明年就好了。」這樣就可以給我們一些不同的信心。

好,剛才只是一個例子。你可以提出各種各樣不同的問題,但同樣都是使用這三種不同的因果聯繫:責任人是自己,責任人是別人,責任人是不可抗力。對比一下,你在三種不同情況下寫出的解決方案,有哪些是

你之前沒想到的。現在,感受到這種思維帶來的好處了嗎?

 

結語 – 突破因果論思維

通過這一節課,我們看到因果之間,常常並不具備著唯一對應的聯繫。只要有人的主觀參與,一件事發生的過程和結果可以有無數視角,人的自由意志是其中最大的變數。也正因為此,在視角變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對應不同的角度,找到更多條未曾發現過的道路。

掌握了突破因果的思維方式,面對問題,你的辦法一定會比以前更多。謝謝大家。

引用:

作者:李松蔚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