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打開人生更多可能性。大家好,歡迎來到心靈電臺。
今天的主題是第9講:「模式的「變」與「不變」 – 看清真正的問題,實現真正的改變(上)」
引入-「變」與「不變」
上節課的末尾,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回想一下,你做對了什麼,讓問題維持不變?你有沒有想到一些?
你很可能想不到,你沒有維持問題,你做的都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事情。
比如,新年伊始,你制定好了一整年的計畫。你制訂計畫就是在解決問題。比如現在快到 2022 年年底了,這些計畫沒有完成。怎麼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你再制訂 2023年的計畫。
每到春天,眼看著夏天就要來了,你發誓一定要減肥,所以你開始節食。節食就是在解決問題,但是過了一陣子,忍不住開始大吃大喝。怎麼辦?你只好又開始節食。
你在一段關係裡遇到了問題,你們越吵越凶,你打算離婚,離婚是想要解決問題。結果他來求你,你原諒了他,情況變好了一些。過了一段時間,又出現同樣的問題,你又要離婚。
看起來,我們沒有在維持問題啊?我們做的都是解決問題的事,對不對?
但這個過程總是周而復始。改變總是很難。
那麼改變究竟難在哪裡呢?有一些人認為,改變跟意志力有關,問題就出在不能堅持下去。只要有足夠的意志力,把這些改變的動作堅持下去,就可以達成長期的改變了。
而這節課我要告訴你的是:這些改變的方向從一開始就錯了,你根本就堅持不下去。
什麼意思呢?
這些動作,看上去暫時性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狀態,但是把目光放長遠一些,恰恰維持了一種不變。
新年伊始制定計劃,是一種改變,但每一年都制定計劃這件事卻是不變的。節食是一種改變,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反彈,又開始節食,這件事卻是不變的。提出離婚是一種改變,但是過一段時間之後對方又出現同樣的問題,這件事是不變的。
你看是不是這樣?要促成真正的改變,需要我們看清楚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種很核心的思維方法論,叫做:越變,越不變。這個方法論,揭示了改變很難的真正問題所在。

理論 – 「變」與「不變」
首先,我要講兩個關於改變的概念:第一序改變和第二序改變。這一段聽起來比較抽象,但是很重要,請你務必保持耐心聽下去。
第一序改變,指的是一個東西的狀態改變了。一輛車是停著的,現在我把它啟動了,這就是第一序改變。我這個假期每天都在玩,不想寫作業,現在假期快結束了,我必須得寫了。這也是第一序改變。我對另一半不夠關心,從今天開始,要對她好一點,這還是第一序改變。類似於這些改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個東西或者這個人沒變,只是從 A 狀態切換到了 B 狀態。
第二序改變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這個東西或者這個人,本身發生了變化。
剛剛我們說,我們把一台汽車發動,這是第一序改變。現在我們把這輛汽車拆了,做了改造,改成一艘氣墊船,它就是第二序改變。我這個假期每天都在玩,拖到假期快結束才開始寫作業這是第一序改變,現在,我要徹底變成一個勤快自律的人,假期一開始就自覺完成作業,這是第二序改變;我對另一半不夠關心,對她好一點,這是第一序改變,我要徹底變成一個體貼的人,自然而然地關心她,這是第二序改變。
用一種比較抽象的方法來說:第二序改變,就是第一序改變的【模式】,發生了改變。
放回人身上,我這個假期一直在玩遊戲,現在快到 Deadline 了,我開始寫作業了。這是第一序改變。但是現在我想成為一個勤快的人,不要每次都把作業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寫,這個目標就是第二序改變。它要改變的是,【我在什麼時候玩遊戲什麼時候寫作業】的模式。
是不是有一點燒腦?沒關係,你只要記住一件事:第二序改變比第一序改變,更難。
你想,我們通過按電燈開關,讓電燈亮了,這是第一序改變。小孩子都能完成這個改變。但是如果我們要改變燈光亮暗的模式,比如把它從一個開關控制的電燈變成一個聲控燈,那就要瞭解它的內在構造,重新組裝線路,不只是改變它的狀態,而是改造這個東西本身,那就需要一個對電燈相當有研究的工程師來完成。
那麼,把這兩種改變平行對應到人的身上,就會發現一件很驚人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實現的是第二序改變,也就是改變我這個人。但是我們往往用第一序改變的方法。這就好像我們想要改造一個電燈的線路,卻讓一個小孩子反復地按開關。那樣的話,再怎麼按都是不會有用的。
比如前面舉的例子,我想變成一個勤快自律的人。這是第二序的改變。但我用的方法是什麼呢?我對自己說,我不要玩遊戲了,我現在就開始寫作業,OK,我可以做到。但這是第一序的改變啊。大家理解嗎?我改變的是這一刻的狀態。如果把這個狀態堅持下去,是不是就可以變成第二序的改變了呢?我就變成了一個勤快的人?——很遺憾,堅持不下去。
為什麼?因為我改變的模式沒有變:我為什麼想改變自己?因為我對自己積累了很多的不滿,當我開始寫作業的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好一點了,沒有那麼不滿了。當我按時寫完的時候,就松了一口氣,心想:可以好好犒勞一下我自己了。怎麼犒勞呢?就去打遊戲。
你看,這裡的迴圈出現了,最終又回到打遊戲。
第二序的改變沒有發生。因為我對自己不滿的模式沒有變,就算狀態暫時變了,但我還是在用對自己的【不滿】來督促自己,那這個模式就不會變。我反復按這個開關,不斷地提出要求:寫完作業也不許玩遊戲,因為我對自己非常不滿!再堅持,因為我還是不太滿意,堅持一次,不滿,堅持兩次,還是有點不滿……堅持得越多,我對自己的不滿就越少。那結果遲早會回到過去的狀態,總有一個時刻我會對自己說:差不多了,我可以犒勞自己了。
用第一序改變的方法試圖促成第二序改變,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困境。
我推薦過一本書,叫做《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它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心理學領域中影響力排名很靠前的一本書。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第一序改變是在解決問題,但恰恰是「用這種方式解決問題」的模式,構成了我們在第二序層面上不變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越變,越不變。
我們遇到問題,經常有一個習慣性的解決方案,比如一個人抽煙,他覺得這樣很不好,跟老婆也經常為這件事吵架,他就戒煙,這就是他解決問題的方案,第一序的改變。
但是你一問他,戒過多少次煙?他說戒了 180 次,也沒戒掉。他改變的模式是怎樣的呢?他每一次發起戒煙,都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戒掉兩三天,他的自責、焦慮減少了,老婆從前很煩他,戒煙之後夫妻關係緩和了,這就是問題解決了。那麼他戒煙的動力也就消失了。
所以,你看,他解決問題的模式始終沒變。他還會繼續抽煙。
再舉個例子,一個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自信,她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不斷地鼓勵這個孩子,這是第一序的改變。但是很奇怪,這個孩子始終不自信。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從來沒有靠自己解決過問題,都是在媽媽的鼓勵下才能解決。」這時候,【靠媽媽的鼓勵才能解決問題】就成為了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不變,就導致了孩子不自信的問題始終存在。
你想一想這個道理,是不是很驚人?
以為找到了好辦法解決問題,反而維持了「問題只能這樣解決」的模式!
事實上,我們有很多自以為是在解決問題的行為、目標、計畫,像是督促自己或者對方變好,短期內也確實有效,但長期來看,恰恰是導致問題周而復始迴圈的重要因素。

結語
再次回到課程一開始的那個問題:你做對了什麼,讓問題維持不變?現在我們可以用更清晰的概念,來梳理這個問題了。你有沒有產生一些新的發現?
也可能你已經發現了,你平時一次又一次解決問題的行為,剛好就是一個模式,而它在問題周而復始的呈現當中被維持下來。當你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很好,說明你已經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不過,緊接著你會產生一個新的疑問:如果持續在第一序改變上發力,是在維持第二序的不變,那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促成第二序的改變呢?在下一節課裡,我們將具體講解第二序改變的四個特點,以及如何促成第二序的改變。
咱們下回見!
引用:
作者:李松蔚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