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論

第7講:建構論 – 把「問題」變成「福利」的終局思維

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打開人生更多可能性。大家好,歡迎來到心靈電臺。

今天的主題是第6講:建構論 – 把「問題」變成「福利」的終局思維

引言-把「問題」變成「福利」

我們上一節課講因果聯繫,背後是責任劃分。劃分責任,是為了解決問題。但你有沒有想過,到底什麼是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把問題認定為問題?

你可能會說:廢話,問題不就是問題嗎。我性格內向不敢跟別人打交道,這就是問題。在單位一直沒有升職,工資太低,這就是問題。孩子學習不認真,這就是問題。伴侶不理解我,相處起來老是跟我吵架,這個也是問題。

這有什麼好說的呢?

還真不是這樣。你細想一想,性格內向不跟別人打交道,一定就是你的問題嗎?有沒有可能是別人的問題?是別人沒有找到讓你很舒服地打交道的方法。或者有沒可能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個社會的認識不到位,對於內向的人存在偏見?或者有沒有可能,它根本就不是問題,而是一個優勢?代表著你不容易分心,可以更集中,更專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建構論的真相

今天我們要講的東西,還是跟認識論有關。

我們要講的核心概念,是命名,也就是給一個現象起名字。

我們給東西起過名字嗎?很少。我們小時候看到一個東西不認識,問爸爸媽媽:這是什麼啊?爸爸媽媽說:這個是桌子。我們就記住了,這是桌子。

這不是我們起的名字。只是聽到別人這麼叫,我們就跟著它叫。在傳統的概念裡,這沒有什麼好說的。你叫它桌子,因為它就是桌子。「桌子」是它本來的屬性,我們只是在用語言去描述它的屬性。但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剛好相反。

我們說的是:它之所以是桌子,是因為我們把它叫成了桌子。

如果我們一開始叫它凳子呢?我們就會坐在上面,它真的就可能被當成一個高一點的,大一點的凳子。周圍的人看到了,也會叫它凳子。或者,他們還會有其它想法。我問過我的學生,讓他們開腦洞。有人把它叫城堡,還有人說是床,有人說是武器,有人說是樂器,還有人說它是一張畫板。在我們給它起名字叫桌子之前,它什麼都不是,或者說,它可能是一切。

所以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命名是很重要的。

命名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這種影響是在潛移默化中,通過我們的信念完成的。前段時間,大家剛剛經歷了雙 11 購物節。一說到雙 11 ,大家就會想購物車裡都放了什麼東西,有哪些促銷活動,就會想到買買買。現在幾乎已經變成自動化的思維了。為什麼?因為馬雲爸爸。馬雲給它起了一個名字 

每年到這個日子,商家就會促銷,而消費者就會拿出一大筆錢準備血拼一場,消費者的行為刺激了商家,商家的行為又進一步刺激了消費者。這就是名字帶來行為的轉變。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沒有這個名字,雙 11 還是光棍節。同樣一個日子,就會想到幾個單身漢一起吃火鍋。再往前幾年,雙 11 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道理,聽上去不難理解。

但是我們要特意拿出來講,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容易忘了它。我們有太多默認的名字了。一個誰都沒見過的東西擺上來,我們會想它叫什麼名字。但如果是一個已經有名字的東西呢?就很容易沿用這個名字,不但沿用名字,還會沿用別人對這個名字的態度。就很難打破我們常規的看待這個東西的角度。

想像一下,一個家長發現他的孩子喜歡玩遊戲,花很多時間在遊戲上,不學習,家長很容易就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遊戲成癮,因為大多數人都管這個現象叫做遊戲成癮,它是一種病。還有人叫電子海洛因,你想想,海洛因!家長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阻止這個孩子玩遊戲,甚至可能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但是家長想不到,這個現象還可以有別的名字。比如說,它是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喜歡在遊戲裡獲得成就感或者歸屬感。又或者,現在打遊戲也可以是一種競技體育,說不定孩子有這方面的天賦。「電子競技選手」已經成為一種新興職業。前段時間,朋友圈和微博裡都被「IG 電子競技俱樂部」刷屏了,因為 2018 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IG 電子競技隊為中國大陸賽區奪取了第一個冠軍。所以你看,當你把它叫做病的時候,你會想盡一切辦法阻止它,但換個角度,但它也可以是愛好,甚至可能是天賦。

要打破這一點,就需要學習一種新的哲學觀,叫做建構主義。它認為所有東西都是被我們的語言建構出來的。如果把我們生活中的事物比作橡皮泥,語言就是一雙靈巧的手,它具有給事物賦予形狀的魔力。換句話說,我們傳統的觀點認為,一個東西是什麼,是有所謂真相的。真相就是這個東西,我們只能去觀察它。而建構主義認為,沒有真相,這個東西本來具有無限可能,直到它被起了一個名字。命名不只是在觀察,也是在創造。我們把一個東西叫做什麼名字的過程,其實就是從無限的可能性中,抓去了一種,創造出了一種所謂的真相,我們一直在無形當中使用語言這雙手,把事物捏成了我們要的模樣。

真相

認識論與建構論的轉換

我是一個心理諮詢師,我的工作是幫人解決問題。建構主義的思想對我做諮詢的時候很有幫助。因為很多問題直接解決是解決不了的。只要我們把它叫做問題,它就會一直存在。就除非換一個名字,才會有不一樣的可能性。而只要我們換了一個名字,它就會有不一樣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來說,有的人會緊張。我們把緊張說成是一個問題,讓他不要緊張。剛開始健身的人可能有經驗,教練告訴你:「不要緊張!把肌肉放鬆!」你反而更緊張了。越讓你放鬆,你越不知道怎麼放鬆。為什麼,因為你給你的緊張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問題」。我們遇到問題就會緊張,因為需要用一種「緊張」的態度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你越想解決問題,就越緊張,反而越是加強了「緊張」的問題,你的問題就越是無法解決。

如果我們給緊張換一個名字,不把它叫做問題,而是把它叫做一個過程,它是通向放鬆的必經之路。「緊張了,好事,說明你開始放鬆了,請繼續保持你的緊張」,這是一種很好用的放鬆方式,叫做悖論放鬆。我們甚至可以給緊張起名字,叫做一種資源,一種能力。這時候緊張是一種好東西。誰緊張,誰就上心。鼓勵大家越緊張越好:「緊張的人,你們再緊張一點!」

越這樣,緊張的人反而越容易放鬆。

前幾天有人向我提問。她學了一點心理學,有診斷學的知識,給自己診斷為偏執性人格障礙,給她老公診斷為依賴性人格障礙。她說他們兩個人一起沒辦法好好相處,問我怎麼治。我說,你能不能講一下偏執性人格障礙,你要的是什麼?她說,我需要絕對的信任。我說,那你老公的依賴性人格障礙呢,需要什麼?她說,他需要一個強大的人保護他。我說,很好,你們兩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都有需要,那你們就去滿足對方吧。——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

她一開始問,兩個人格障礙在一起怎麼相處?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我們給自己起了這個名字,就覺得困難重重,兩個有病的人怎麼相處呢,除非先把病給治好了。但如果我們換一個名字,變成兩個有需要的人在一起怎麼相處?那就簡單多了,所以有需要所以才相愛啊。

我這麼說,聽起來很輕巧,這種思路也經常被誤以為是心靈雞湯,一種帶有哲理的寓言小品。不要小看它,它背後是有心理學原理支撐的。我們遇到的問題常常是被各種力量維持的,其中一部分力量,就來自於所有人看它的角度。

心理學家瓦茨拉維克寫過一本書,叫做《改變:問題形成與解決的原則》,當年轟動了美國。他提出:有很多我們以為用來解決問題的努力,其實是徒勞;徒勞都算是好的,更壞的可能是反效果,因為它事實上維持了問題。問題是如何被我們維持的這部分內容我們在第八課中還會講到。重點是,他提到怎樣地真正解決問題呢?其中一種方法,就是給問題換一個名字。名字變了,我們看待一個問題的角度會變,對它的態度就會改變。態度變了,原來那些維持問題的努力就不會繼續下去,問題也可以自然得到解決。

如何,現在是不是理解到了,原來名字有這麼大的魔力!

但你可能仍然不知道該從何做起,那是因為認識論的轉變還需要時間。我們習慣性地認為,事物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名字。不管我們叫它什麼,它好像應該就是一個樣子。我們對自己的建構總是缺乏信心。所以我們老覺得,好像我們給它起一個不同的名字的時候,我們是在進行一些不正確的認識。為了打破這一點,讓我們來做一部分練習。

脆弱的力量

練習命名

這節課我們要做的練習叫做:命名。

你可以回想一下,最近令你非常困擾的一個問題。試著,給這個問題換一個名字,把它變成是一個資源,也可能對你來說是一種優勢或者天賦。

比如:

1,笨 – 笨是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把它叫做一種天賦,這種天賦可以怎麼用?

也許你會想到,一個笨人,可以讓別人跟他相處起來很愉快,因為別人覺得跟他在一起,就會顯得自己很聰明,很有成就感,他們也很願意幫助這個笨人。換成一個聰明的人,他跟別人相處起來,可能會讓別人覺得很有壓力。所以,笨可以是一種天賦,笨人更容易經營人際關係,跟身邊的人相處更融洽。更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

2,風險 – 我們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設法規避風險。風險是一個問題。如果把風險變成一個優勢,這個優勢可以怎麼利用?

塔勒布的著作《反脆弱》中提到,有一些事物它具有一個特性,它可能會從風險、不確定或者是振盪的過程當中,獲得一些好處。對於那些創業者來說,風險持續帶給他們資訊,根據這些資訊他們可以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向。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恰恰是一次又一次經歷風險,不斷試錯之後,我們獲得了更多經驗,也逐漸知道了哪些方法是無用的,最後摸索出一個正確的方向。如果風險壓根不存在,我們在一個特別穩定的體系中工作生活,也許過了很久,我們也不會有什麼長進。從這個角度看,適度的風險是我們獲得成長和經驗的途徑。

3,脆弱 – 我們通常把脆弱當成缺點,尤其在職場上,更要掩蓋自己的脆弱。那麼脆弱是否也可能是一種優勢呢?

社會科學家布倫·布朗(Brené Brown)提出,脆弱其實是領導力的一部分。布朗曾經在TED-脆弱的力量演講中分享她對脆弱的看法,探討了如何利用脆弱的力量,這場演講在網上的觀看次數超過 3600 萬次。

她認為,領導力中的脆弱性,指的是能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以開放的心態迎接不確定性和風險,堅持真誠的對話,以及勇於提出回饋並歡迎回饋。一個敢於展示自己脆弱的領導,更能增強團隊之間的信任,和團隊成員建立聯繫,從而使團隊合作更融洽,戰鬥力更強,提高團隊績效。而一個總是以堅強示人的領導者,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和責任。而他的團隊成員,也更容易發展出依賴性,從而,失去了挑戰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剛才我們講了三個不同的例子,在這三個例子裡面那個核心的詞,在傳統的概念裡都是會被當成是弱點或者問題的東西,但是我們換一個角度,把它理解為一種資源或者優勢。如果把你剛剛想出的問題,硬要把它的名字變成是一種優勢的話,你可以看到怎樣不同的角度呢?

現在這門課已經更新六節了,我也陸續收到了一些用戶的回饋。他們說,這門課幫助他們打開思路看到更多可能性後,沒有更輕鬆,反而更累了。因為看到這些可能性的同時,他們變得有一點無所適從,他們覺得選擇變多了,必須開始去思考哪一個選擇更適合。一開始看到這個回饋的時候,我想,這是不是一個問題,因為我的課程反而讓大家變得更不確定了。可是,接著我想,為什麼我要把不確定當成一個問題呢?有沒有可能,不確定或者是很累的時候,你恰恰在進行一種積極的或者對自己有幫助的變化。也許在你累的時候,是因為你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你很累」,如果換一個名字,也許可以叫做「你看到更多」,它或許是接下來改變你態度的一個機會,從這個角度來說,當接下來你覺得聽這門課讓你更累的時候,恰恰說明這門課是對你有效果、有好處的。

結語

通過我們今天這節課,講建構主義,給事物建構不同的名字,我們會看到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或許並不是問題,真正讓它變成問題的恰恰是我們給它起的跟「問題」有關的名字,也許我們可以試著拿掉這個名字,用我們語言的手為它捏造出不同的形狀,從而用更積極的方式,去應用它,用它來美化我們的生活。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開始去重新審視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通過建構,賦予一些事物全新的意義。這是一個不斷挑戰傳統認識並且進行思維重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無限可能性,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通過語言通過思維,去釋放這些可能性。

 

引用:

作者:李松蔚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

Submi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