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打開人生更多可能性。大家好,歡迎來到心靈電臺。
今天的主題是第8講:「發展觀:掌握欣賞事物的新視角,讓改變自然發生」
今天我們先不講案例,來做一個思維遊戲。
我們假設有一輛自行車。騎了一段,這個自行車的輪胎壞了,我們送到修車鋪,換了一個輪胎。好,你會覺得這輛自行車還是原來的自行車嗎?
後來它的腳踏板壞了,我們再換一副腳踏板。
但這輛自行車還是這輛自行車。後來我們又換了一下鏈條。再後來,我們又換了一副座椅……
你可能已經明白我的意思了,總而言之,我們可以把一切零件全都換一遍,換到最後,我們會說:這輛自行車還是這輛自行車。
但是假如從一開始,我們直接拿到換上去的這些零件,把它組裝成一輛自行車,你肯定會判斷:這是一輛新的自行車,它跟我們原來的自行車明明白白是兩輛。誰要是說,這輛車就是那輛車,你肯定會以為他腦子出毛病了。
但這種情況跟之前的情況有什麼差別呢?為什麼之前就會覺得是同一輛?
差別就在於我們認識的過程。如果一點一點地改變,我們認識的過程中就會保留一定的連續性。即使這個東西在一點點發展,改變,甚至變成截然不同的東西,但在我們的思維裡還是會認為,這個東西一直是原來的東西。
很有趣,是不是?不過我猜你會想,這個問題跟現實有什麼聯繫?我們為什麼要玩這種頭腦遊戲?其實,它背後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觀點,發展觀。
上節課我們講到起名字,我們說,起名字是為了把一些不斷變化的東西給固定下來。這是我們的思維過程中一直在發生的轉換。
我們有很多叫做問題的東西,比如孩子不愛學習、伴侶吵架,兩個人的個性不合適,我們覺得就是這樣了,這個就是問題,它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這種思維會給我們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經常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就可以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解釋。

發展觀的理論
所謂發展觀,就是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當中,靜止是相對的,變化是絕對的。這話沒錯,但是好像只能在書本上理解。放到現實生活中,好像就有點用不上。
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神經結構,習慣了把很多事物當做靜止不變的東西,加以認知。
這方面最著名的一個教訓,叫做揠苗助長。
課文我們都學過,有人擔心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了,想要幫忙,於是人為地把它拔高一截,反而害了這些莊稼。道理很簡單,但是你想沒想過,為什麼會有揠苗助長的想法?它背後實際上是一種認識論:認為苗已經停止生長了。
理智上我們知道,苗沒有停止生長,只是長得很慢。
但是緩慢的變化,我們是看不到的。想一想,如果用肉眼盯著一棵莊稼,不可能看到它在長大。你盯著它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還是那麼高。你就很容易得出結論,說這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東西,它跟塑膠做的假花沒有區別。
真的沒有區別嗎?顯然不是。
你給它一段時間,隔上五天,十天,再去看,你就發現它一段時間不見,自己就長高了一大截。你對它之前的擔心都是沒必要的。
這個道理也適合用在人身上,特別是小孩。養過孩子的都有經驗,你每天看著他,覺得他好像一直都沒有長,但是有的親戚朋友幾個月見他一次,就覺得哇,他長得好快啊。
這裡我們就區分了兩種不同的物件。一種是有生命的,比如人,比如植物,比如一個家庭,一個企業,包括一個社會,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而另一種是沒有生命的,一個石頭,一杯水,一部機器,一朵假花。
哲學上來說它們也在變化,但是從我們的人生尺度來看,幾十年時間,它們自己是不會變的。那麼,我們在建立發展觀的時候,就要針對這兩種物件,建立不同的發展觀。

換上發展觀的眼鏡
有生命和無生命物件之間的區別,會進一步影響我們之後的認知。
我們習慣於認識無生命的物件。它們是固定不變的,除非我們對它做一點什麼,它才會有變化。一個機器壞了,我們要送去修理廠。不去修,它就永遠是壞的。但一個人感冒了,他可能還沒顧得上去醫院,感冒就已經好了。
如果一個人的感冒一直不好,最大的可能是什麼呢?《倚天屠龍記》裡就有這樣的情節。張無忌跟著胡青牛學醫術,後來他醫治幾個病人,治療的方法一直很對,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有效果。然後有一天晚上,他才發現秘密是什麼。秘密就是胡青牛偷偷地搗亂,在藥裡給這些人下毒。一個人的感冒始終好不了,可能是因為他每天吹冷風,一次次讓自己重新感冒。
有一些庭院種著花和樹,它們始終保持整齊優美的造型。但是這個造型不是放在這裡就可以了,因為它有生命,就要有園藝工人定期來打理,修剪。否則過一段時間,它就會長得面目全非。但如果它是石頭刻的,就不一樣了。除非有人特意改變它的形狀,如果沒人動,它的造型就可以保持很多年不變。
注意,這就是差別。對於無生命的物件,不變是常態,除非你做了什麼,它才有變化。而有生命的物件,變是常態,除非你做了什麼,它才會不變。
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很有趣的誤解。因為我們在認識上,傾向於忽略那些有生命的物件,把那些有生命的物件當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所以這些物件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想,我要做點什麼,問題才會有變化?得由我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你知道為什麼要揠苗助長?——他看到的不是活生生的莊稼,他把莊稼當成了一朵假花。那他當然會覺得:「我必須做點什麼,它才會改變」。
這種錯誤,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犯。比如說一個小孩不好好學習,因為我們看不到他的變化,就很著急。這時候我們就情不自禁地採用對無生命物件的認識:他有一個缺點,這個缺點必須要我做一點什麼,他才會改。不然他長大以後怎麼辦?他老了怎麼辦?他會一輩子都帶著這個缺點,完蛋了。所以,我們就拼命想幫他改正。但我們找到的方法效果也不太好,那怎麼辦?繼續找。
可是,如果你換上發展觀的眼鏡,你再看一看這個故事,完全不一樣。
每一次我講這個故事,聽到的人都覺得非常驚人。
你看,按照發展觀,這個小孩不好好學習,喜歡玩遊戲。可是他的興趣愛好是會隨著時間自然改變的,因為他是有生命的,他在不斷的成長發展當中。可是問題在於,這個自然的過程被打斷了。這個孩子可以很多年不變,一直沉迷於遊戲,怎麼回事?——答案是,因為有人在做事,幫這個孩子維持。就像那個園丁修剪花木一樣,這個人在做的事,讓這個孩子只能繼續保持現在的情況。
你猜,這個人是誰?
答案經常是他的父母。父母在做什麼呢,每天在跟孩子鬥智鬥勇,嘗試各種方法幫助這個孩子改正他的問題,但恰恰為這個問題賦予了無窮的動力。我在做家庭諮詢的時候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孩子本來對遊戲沒那麼熱衷的,因為父母的強烈反對,反而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你不讓我玩,那我偏要玩給你看!」
你說,這個誤解是不是致命的。父母以為問題就在那裡,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能解決。但其實他什麼都不做,問題自身可能都沒辦法長時間維持。
我這樣講,可能有一些人會覺得難以接受,特別是從情感上。有人會說,難道我辛辛苦苦做了那麼多,還做錯了嗎?什麼都不做一定能解決問題嗎?萬一問題越來越嚴重怎麼辦?
的確如此,所以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做就是好的。這節課的核心是告訴你,做事要有技巧,不要使蠻力,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
還記得上節課我提到的那個案例嗎?現在“電子競技選手”已經成為一種新興職業。這樣看來,打遊戲這件事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這個孩子也並不一定會因為打遊戲而一事無成,甚至打遊戲有可能就是他將來的事業。針對有生命的物件,要戴上今天我給你的這副眼鏡,看到他自己發展和變化的規律。發展觀幫助我們盡可能地利用對方自身的資源,促成好的變化。而不是只看到自己非要做一點,對方才改變一點。
那樣自己也累,也可能限制了對方。
如果遇到問題,特別是人的問題,不要把這個問題當成是一塊石頭,一朵假花,而是把它想成一顆種子,一朵雲,你給它一點時間,它會慢慢發生改變。如果它真的可以長時間保持不變,那你要注意了,一定有人在付出努力。
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思維方式。當一個問題被長期維持,不是首先去想怎麼改變這個狀態,而是去想,是誰,做了什麼,在維持它的不變?

如何培養發展觀
這節課,我們來做一個發展觀的練習。教大家一個很有用的提問技巧,叫做:悖論提問。
現在,請你寫出一個自己最近比較頭疼的問題,這個問題是跟人有關的。比如,夫妻之間總是吵架,老公不幫忙幹家務活。先試著用傳統的觀點,把這個問題當成是不變的,寫出你認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接下來,請你用發展觀的視角,把這個問題當成是可變的,請你寫出:有哪些方法可以維持這個問題。
為了幫助你的思考,你可以用這樣一種奇怪的思路:
假設有一個非常荒謬的設定,大家比賽看誰能維持這個問題,維持的時間更長,贏的人有一百萬獎金。所以每個人都要竭盡所能維持自己的伴侶不幫忙幹家務活,一年,甚至五年,十年。在這十年當中,誰的伴侶要是忍不住幹了活,你家就賺不到這一百萬了。當然你不能讓當事人知道這一點,所以得靠你自己。好好想一想,為了拿到這筆獎勵,你要怎麼做?
舉例:
1,大吼大叫,跟他吵,讓他在家裡呆不住。
2,不斷地把他說成是一個不幹家務的人,跟身邊的每一個人說,造成心理暗示。
3,一看到他幹活趕緊接手過來,並且批評他幹得不好。
4,還可以有哪些?……自己想。
悖論提問法給了我們一個反向思考問題的角度。儘管並不存在這麼荒謬的比賽,但現實生活中我們會做同樣的事。採用反向的思考,可以幫我們對問題的維持因素理解更多一點。問完之後,別忘了放到生活中看一看,它是不是就是你正在做的?
結語
今天我們講的發展觀,其實就是一句話,問題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存在下去的東西,如果一直存在,就一定有人做了什麼事。不一定是說你做錯了。很可能是正確的事,越是正確的事就越不容易停下來。因為在我們的信念中,有些事就是正確的,正確的事,就應該被堅持。
例如我剛剛講到孩子打遊戲的案例,父母用盡一切辦法阻止孩子玩遊戲,這件事父母認為是正確的,於是不斷地做,但恰恰是因為此,孩子打遊戲這件事被維持了。
在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裡有一句經典臺詞,縣長責怪法院院長判錯了案,導致李雪蓮糾纏十年。法院院長委屈地說:「十年前正是因為判對了,才有了今天。」
這句話很有深意。好好想一想,你做對了什麼,讓問題保持到今天?
你可能很疑惑,為什麼做正確的的事,反而會維持這些所謂的問題?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下節課,我們具來講解問題具體是如何被維持不變的,以及如何促成真正的改變。
引用:
作者:李松蔚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