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打開人生更多可能性。大家好,歡迎來到心靈電臺。
今天的主題是:「自我突破:打破思維的天花板,重獲無限可能」
自我突破之認知升級
上節課,我們講到了頭腦裡的信念。信念就像一副眼鏡,是你腦海裡那些隱蔽的決策體系,根據這些決策體系,對某些事情你會很快得出結論,比如:
開會的時候,你對老闆的決策有不同的看法,你會很自然地想:「沒辦法,老闆都已經決定了,我只要閉上嘴,按他說的做就好。」
你抱怨同事不給力,你會很自然地想:「遇到這種同事,沒辦法,只能怪我倒楣」。
跟家人吵架的時候,你會覺得:「不是我的錯,沒辦法,我只能強硬到底」。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沒辦法不可能,但它們只是透過信念這副眼鏡產生的一種想法。而這幅眼鏡在幫我們做決策的時候,也過濾掉了很多可能性。
很多人就會想,那我們就打破這副眼鏡,換一副眼鏡囉!說得簡單,但怎麼可能說換就換啊?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們就告訴他:不會啊,你超棒的!我們都很喜歡你!我們讚美他,發自內心地讚美,讚美多了,是不是他就換上一副眼鏡了?沒那麼簡單。
那要怎麼做呢?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四個字,認知升級
來,先聽一個例子:
一個讀者寫信給我。她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做的是流水線。與此同時有一份讓她很動心的職業,卻是一家創業公司,薪水不高,更何況前途未蔔。而現在的工作雖然無聊,待遇卻很好。這讓她和家人都很糾結。如果給的錢一樣,她肯定換到創業公司。但錢真的也很重要。
她給我寫信,是希望得到一些指點。
我說:「就算我建議你換工作,你也不會聽吧。」
她說對對對,我就是被錢捆綁住了。
我說:「錢很重要。你算一下兩份工作的年薪,大概相差多少?」
她告訴我,之後的發展前景不確定。以第一年來說,相差足有五萬塊。
我說:「那我建議你不要換工作了。但是你要寫一句話,讓自己記住,最好貼到什麼牆上。這樣你未來懷疑自己選擇的時候,可以抬頭去看。」
她問是什麼話。
我說:「你就寫——我用現在的人生,多換了五萬塊錢。我覺得值!」
我發過去,她就沒再回復了。
過了幾個月,她寫信告訴我,她換了工作。

自我突破概念
你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最後這句話有什麼魔力嗎?怎麼她聽完之後會有那麼大的反應?
五萬塊
錢不是我告訴她的,是她自己說的。她肯定反復思考過這個問題。但她是怎麼思考的呢?我估計是:哎呀,那份工作的風險太大了,不行不行……
注意這句「不行不行」,這就是上節課我們說的,信念。
好,現在我們來說認知升級。認知升級是什麼意思呢?不是說摘掉眼鏡,而是覺察到自己戴了一副眼睛。站到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到自己戴眼鏡的樣子。
這位朋友她的眼鏡是在強調新工作的風險。這是她觀察世界,做出判斷的角度。角度本身沒問題,問題在於,它擋住了一些資訊。
這個讀者考慮了那麼久,但她居然沒有評估過風險有多大,能不能承受。她的思維是什麼呢?就是一句話:「不行!」不行是一個說法,是眼鏡給到它的一個判斷,不是具體的評估。得到「不行」這個結論,對她來說已經夠了。都已經說不行了,還想怎麼樣啊?
就像課程一開始我列舉的那些情景,我們腦海裡第一個蹦出的念頭就是:「不行!沒辦法!」於是思維就停在了這裡。在認知療法裡,這樣的信念叫做「災難化思維」。災難化思維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它會放大那些不好的部分,而在於它讓人停止思考:「不行,不可以,太可怕」,用這種情緒性的語言作為最終結論。
它就像《西遊記》裡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出了一個圈子,在這個圈子裡安全的。可是圈子外面是什麼呢?不行,不要去看,外面很可怕。你覺得外面很可怕,OK ,但是可怕的是什麼呢?你沒有看,你覺得你不用看。
好,你知道你沒有看,這就夠了,這就叫認知升級。
認知升級不代表著你變得全能,變得聰明,你只是知道在原來的世界之外還有世界。原來那裡是不存在的,它都不是一片黑暗,而是根本什麼都沒有,只有兩個字:不行。這就叫畫地為牢。所以認知升級之後的關鍵點,在於找到過去說「不行」的那些地方,去多問一句:如果真的走到圈外,又會怎麼樣?我不真的走,我看一看總行吧?
你不要小看這個「看看」的過程,哪怕只是在腦子裡想一想,在認知療法裡都是一個關鍵步驟,叫想像暴露。暴露是應對很多心理問題的有效手段,它最核心的一點,就是改變你面對問題的姿態。我們習慣的姿態是回避,換一個輕鬆點的安全點的問題來想。現在我們要求自己暴露在這個問題面前,不要跑不回避,開始的時候會有點緊張。但是很快,可能幾分鐘,感覺就不一樣了。
你會發現,這個所謂的風險,仔細看不就是
五萬塊錢嘛。損失五萬塊錢可不可怕呢?可怕!但不是完全不可以。通過對這個風險進行評估,也就是在你覺得「不行」的地方,想一想為什麼不行,改變就發生了。原本你的想法局限在舒適圈裡,外面不存在任何可能,現在有可能了。當然,你還是可能選保險的選項,畢竟五萬塊是一大筆錢,對你現階段很重要。但你起碼知道了什麼時候可以從圈子裡跳出去——只要跳出去的價值超過五萬塊的時候。
其實你有很多選擇,你要做的就是撥開畏懼的情緒,跳出去看一看,仔細評估每一個選擇的收益和風險,這時,答案自然也就出來了。

闡釋-自我突破需要化解自動化思維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很多「不行,不可能,做不到」的領域。對不對呢?其實不知道,因為它們當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經過檢驗。只是我們戴著的眼鏡給了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當我們試著去觸碰這個結論的時候,自動化思維就拉響了警報,說:「不可以!怎麼可能呢?」
但是,你看到這個過程,就多看一看。
有這樣一個說法:很多體育賽事的世界紀錄都是階段性連續打破的。
什麼叫階段性連續打破?就是一個紀錄可以保持很多年,一直不能被打破。然後在某一次比賽中,突然被一個運動員打破了。有意思的是,接下來一段時間,就會有好幾個人,接二連三地翻新這個紀錄。好像牛人都商量好了,要在一段時間裡紮堆出現一樣。
比如,百米賽跑的世界紀錄,很長一段時間都在 10 秒以上,1960 年 6 月,西德運動員阿明·哈裡首次把 100 米的成績提高到 10 秒。這個記錄保持了多久呢?整整 8 年。8 年當中,有 10 個人跑出了同樣的成績,但就是始終打不破 10 秒的記錄。
這個狀態一直保持到 1968 年 6 月,美國選手吉姆·海因斯在美國錦標賽中創造了 9.9 秒的世界紀錄。然後就在同一年,另外兩個美國選手,Char Green 和 Ron Smith 也分別跑了 9 秒 9 。這是手動計時的記錄。之後改成用電子計時,只用了四個月時間,吉姆海因斯又創造了世界記錄,9 秒 95 。這三個人橫空出世,相繼闖進 10 秒大關,前後相差不超過半年。
這之後,9.95 秒成了新的世界記錄,一直沒有打破,這次保持的時間更長,15 年,沒有一個人打破。直到 1983 年,美國選手加爾文·史密斯重新創造了新的記錄,9.93 秒。然後,
牛人又一次紮堆出現了。僅僅一年之後,1984 年,卡爾·路易斯和本·詹森就把這個記錄提高到 9.92 秒。是不是很有戲劇性?那麼多年無人問鼎,忽然之間好幾個人都來挑戰這個記錄了。
為什麼會這樣?這首先要怪醫生,1935 年,就有醫學界的代表聲稱:人類肌肉纖維所能承受的運動極限絕對不會超過 10 米每秒,所以,人類 100 米跑的最快時間不會低於 10 秒。這就成了一個信念,統治了短跑界幾十年,每一個運動員都想:「人類的極限就是百米 10 秒」他們戴著眼鏡,就不會去看如何超越這個極限。而是只要跑到 10 秒就歡欣鼓舞,覺得已經達到了人類的極限。倒不是說他們會懈怠,或者故意讓自己停滯不前,但是他們在勤學苦練的時候,無形中就會給自己畫一條線,以「 10 秒」為目標來練習。
當有人打破了這個記錄,10 秒之外的領域就被拓展出來了。就可以不斷地有人突破。你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做數學題的經歷。假如有一道題特別難,你怎麼都做不出來,你就會想:「是不是題出錯了?缺少一個條件?」這時候假如有老師告訴你:「題沒錯,再想想」,或者某個同學成功地解出來了,你就踏實了。他不需要告訴你是怎麼解出來的,你只要知道存在這個方向,這條路能走通,這就夠了。
接下來你會拿全部注意力去思考,就很可能成功。
但是假如沒有這樣的老師和同學,如果只有你自己一個人,你就會想也許真的是題目有問題,這道題是做不出來的。你的意志就鬆懈了。很不幸,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後面這種情況。
我遇到過很多人,後悔自己當初自己沒有買房。為什麼不買呢?通常的說法是:「因為沒錢!」但如果真的沒錢,他就不用後悔了,反正他當初也買不起。後悔的情況是,他當初可以貸款買一個房子,或者買小一點的,地段偏一點的房子,或者借錢湊一筆首付。但是他沒買。換句話說,當時是買得起的,那他為什麼會覺得買不起呢?如果讓時間倒流,回到當時去問他,他還會說:「房子那麼貴,沒錢啊,買不起!」建議他貸款呢?他可能也是搖頭:「貸那麼多錢,不可以。」那麼換到現在,他是不是真的買不起呢?可能他也可以買,但是要借一大筆錢,或者付出別的什麼代價,在他這裡還是「不可以」。所以限制他的可能不是錢,而是他頭腦裡的信念。相當於他戴著一副眼鏡:「我只能買符合我條件的房子,超過這個條件的都不可以」。所以他看來看去,就始終看不到
。
大多數人,被慣性驅使,服從預設的規則,以為生活的區域就像他看到的那麼大,不存在其它沒看到的地方。他需要有一天意識到,自己戴著眼鏡的,他看到的面積是這副眼鏡選出來的,這就是認知升級。從「當然不可以」到「為什麼不可以」,再從「為什麼不可以」到「說不定也可以」。一步一步地接近選擇的真相,越來越具體,也越來越不嚇人。之前是一片霧色籠罩的禁區,我們從來沒有真的走近過。這就是為什麼我建議大家停一下。
在你做不出選擇的時候,停下來,從更高的層面看一看,有一些可能性是你沒看到的。沒看到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都不知道自己沒看到。所以,我們一起來做一點練習。

練習自我突破
這個練習的名字,叫做【旁觀者視角】。
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你想到「不可以」的時候,先不要把主角想成你自己,「你」當然是不可以的,因為你已經習慣這麼想了。試著做問題的旁觀者,把主角換成另外一個人,他,如果他硬要這麼做,他硬要貸款買房,硬要換工作,會有什麼後果?
如果你平時玩電腦遊戲的話,不妨想像一下,你在玩一個養成類的遊戲,你操作的角色正在經歷你生活中遇到過無數次的劇情,但不一樣的是,每次他要做一個選擇的時候,都會彈出一個選擇框:「A,這麼做;B,不這麼做。」
他就需要想一想,選哪個,選 A 會怎麼樣?選 B 又會怎麼?
記住,哪怕你看到的是一個超級不靠譜的選項,停下來,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受到信念的影響,我們很容易滑過去,說「這個根本不可能啊」。有時候甚至都不覺得這裡存在一個選項,所以特別需要一個「旁觀者視角」。比如老闆安排你做一件特別不喜歡的事,如果是你自己的話,你可能就直接答應了。但你是一個旁觀者,所以你要面對一個選擇框:A,答應老闆;B,拒絕老闆。
你至少可以先想一會兒,再替你的角色做選擇。
這就是一次認知升級的過程。想一想,在你平時忽略不計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地方可能跳出這個選擇框呢?我最早覺得,每天至少三五次吧。後來覺得三五次太少,估計有好幾十次,再後來我意識到,可以跳出來無數次。
還記得課程開始我舉的幾個例子嗎?現在我們再來看一遍,這些問題有沒有其他選項?
開會的時候,你對老闆的決策有不同的看法,你很自然地想:「沒辦法,老闆都已經決定了
,我只要閉上嘴,按他說的做就好。」這時候忽然有一個選擇框:「你有一個對工作的不同看法,你選擇:A,說出來;B,不說。」
你抱怨同事不給力,你在想:「遇到這種同事,我也沒有辦法」,然後跳出來一個選擇框:「你對同事有更高的需求,你選擇:A,說出來;B,不說。」
跟家人吵架的時候,你覺得:「我又沒做錯,我不可以給他好臉色」。現在選擇框彈出來:「你覺得你沒有錯,你選擇:A,繼續吵;B,和解。」
……
這是一個思維訓練。我相信在 99% 的時候,我們看到這些選擇,仍然會慣性地選那個預設的選項,因為在我們習慣的思維裡,它是最有好處的。如果是這樣,你再選一次也沒什麼損失。但是有沒有可能,在某個選擇框面前,出於某些特別的原因,我們可能會猶豫呢?會想:「管它呢!我試一試另一個選項怎麼樣。」
我們的人生劇情,或許就會因為這一次選擇,走向不同的分支。
結語
我們要講的認知升級,到這裡就結束了。通過這一課你收穫到了多少?取決於你對自己的挑戰有多狠。
信念這個東西是沒有邊界的。你可能在很多事情上早就沒有了任何糾結,你可以自由地換工作,你也有勇氣貸款買房,但這不意味著你已經解鎖了人生全部的可能性。舉個例子來說,好幾年前,我的一個朋友買房的同時,另一個朋友用差不多同樣的錢,拆成兩半,貸更多的款買了兩套房。他的這個操作到現在帶給他的收益,比他這些年工作收入的總和加在一起更高。但是能這樣做的人很少,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因為從來就沒有一個選擇框跳出來,問他:
「你現在可以買一套房,也可以買兩套房,你選擇:A,買一套;B,買兩套。」
升級你的認知,在這裡停一下,你就可以擁有比別人更多一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