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打開人生更多可能性。大家好,歡迎來到心靈電臺。
今天的主題是:「自我反思:發現自己對自己限制」
另外一個層面的認知,叫做信念
在這篇分享開始之前,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幾個問題:
最近有沒有特別高興的事?或者特別擔心的事?或者特別生氣?
想一件事,然後問自己:我到底在高興,或者擔心什麼?
就拿我來說,我最近上架了這門課,一直很擔心這門課講不好。如果問我,到底在擔心哪個點的話。我擔心的其實是我的能力,我的能力有可能會限制我的發揮,讓我把一個很好的知識點,講出來可能太枯燥,或者太簡單,沒有傳遞出那個精髓,讓你能感覺到很有興趣。
好,這是我的擔心。你呢?你的那個點是什麼?
帶著我們的答案,一起進入到今天的課程。
自我反思的概念
上一期我們講了自動化思維的概念。是一種用來對外界刺激進行快速判斷的方式,它跟事實之間可能存在出入。還記得大腦司令部裡那個急性子的年輕人嗎?他總是說:「報告!這裡有問題!」但是,他不是胡亂報告的,他也有自己遵循的規則。這一課要討論的是,我們頭腦裡這個年輕人,是依據怎樣的一套規則做出判斷的。
他的這套規則,屬於另外一個層面的認知,叫做信念。
信念,是你長期以來形成的對這個世界的某種態度,規則,或者假設。
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看到下面這個圖形後會脫口而出,這是一個三角形,這個反應速度很快,這就是自動化的思維,那麼,我們判斷這是個三角形所依據的信念是什麼呢?是我們腦海裡隱藏的一個規則:我們看到這三條線段首尾相連的圖形,就會把它叫做三角形。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所有人估計都是一樣的。在另一些問題上,每個人的信念或許就不一樣了,他們的自動化思維就會按照不同的規則來運行。
舉個例子,現在請你判斷這樣的一個問題:你認為是願意冒險的人會成為好的消防員還是謹慎的人會成為好的消防員呢?我猜,一部分人會選擇願意冒險的人,另一部分人,會選擇謹慎的人。這一刻,你的判斷就取決於你的信念。如果你的信念是,救援更需要勇敢的人,敢於冒著一定的風險去行動,你就會認為願意冒險的人更適合;如果你的信念是,救援更需要理智的人,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艱難的抉擇,你就會認為謹慎的人更合適。
你看,同樣的問題,因為你們彼此的信念不同 ,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在生活中,有人喜歡聽好消息,有人對壞消息更敏感。有人在意別人,有人更關注他自己。有人尋找朋友,有人尋找敵人。有人更在意工作,有人更在意家庭。有人想改變世界,也有人關心這個世界不變的地方。這些不同的焦點,不同的偏好,都屬於不同的信念。
這些信念可能來自於你的父母,也可能來自於你早期的成長經歷,你受的教育,或者你所在的社會文化。但是你可能也說不清,因為你還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信念。這節課,我們就來好好研究一下我們身上這些隱蔽的信念,也就是幫助我們做出很多決策的隱蔽的決策體系。
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呢?
信念就像我們戴著的一副眼鏡。外面的世界進入我們的眼睛裡,永遠都要被這副眼鏡折射一次,它並不是一副簡單的眼鏡,它有自己的意志,有些資訊它會過濾掉,有些資訊會加強,還有的資訊可能會在加工過程中被扭曲。
你是不是一聽就炸了:豈有此理?趕緊把眼鏡摘了!我要看真實的世界!
先告訴你一個壞消息:這副眼鏡摘不掉。不但摘不掉,而且這麼說吧:你必須戴著這副眼鏡,才能正常生活。
想像一下,你參加一個聚會,環境很嘈雜。同時有幾十個人在說話,這些聲音都進入到了你的耳膜裡,但是很有趣,你可以專心致志地跟其中一個人講話,幾乎不受其它聲音的打擾。就好像你知道哪些聲音是無關的,你可以在頭腦中把它們自動消掉。但如果你沒有這種能力,想一下會是什麼結果?一進入到這個聚會,你就會被各種聲音給淹沒,無法跟任何人專心說話,甚至無法思考。因為所有聲音對你來說都是同等重要的。
其實生活就像這樣的一個聚會。它每時每刻都在向你發出無數的資訊,需要你判斷和篩選。所以你需要隨時使用這副眼鏡,幫你選擇那些重要的東西,遮罩那些可以忽略的東西。這是必要的。但問題在於,你知不知道它在幫你選擇?
在聚會裡,你很清楚地知道它在幹什麼:它幫助你聚焦在你關心的人身上,同時遮罩其他人的資訊。但在生活中,你是否知道它運行的規則是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它都是自動在後臺運行,幫你篩選和轉換資訊,這就很危險了。
試想一下,一個做投資的人,如果戴了一副眼鏡,自動幫他過濾掉好消息,強化壞消息,或者反過來,過濾掉壞消息,只看好消息,會有什麼結果?一個做科研的人,如果戴了一副眼鏡,自動告訴他這個方向也不行,那樣做也冒險,只有前人走過的領域是安全的,他是否還能做出創新?一個在職業中需要不斷跟別人打交道的人,如果戴了一副眼鏡,自動幫他猜想別人有多不喜歡自己,是否會給他平白增添很多痛苦?一位妻子,如果戴了一副眼鏡,自動幫她強化和丈夫爭吵的畫面,過濾掉丈夫關心她的畫面,是否也會影響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呢?
你說,如果你成天都戴著這樣一副眼鏡,它對你的生活影響有多大?既然你摘也摘不下來,那你至少要花點時間研究一下,搞明白它的運行邏輯。否則,你的世界很可能被它所局限。

對認知進行認知
你可能還是有點雲裡霧裡,還沒有完全理解信念和自動化思維之間的關係。來,讓我們做個遊戲先放鬆一下。
請你舉起自己的食指,抬高胳膊,抬頭看著手指,用手指頭指著天花板,然後慢慢地按照順時針旋轉你的小臂,在天花板上畫一個順時針的圓,一圈又一圈,很好。請保持這個順時針的方向,繼續旋轉。同時慢慢地,慢慢把你的胳膊垂直向下移動,讓你的指尖落下來,先是經過你的頭頂,然後是你的眼睛,你的鼻尖,這個過程讓它一直保持旋轉,不要變。然後慢慢落到你下巴,你的胸口。
現在請低下頭,看你手指的運動軌跡,看到了嗎!它不知不覺變成逆時針了!是不是很神奇?
如果你還沒做出來,先暫停音訊,再試兩遍。你這麼聰明,估計很快就發現秘密在哪裡了:手指旋轉的方向一直都沒變。之前順時針,因為是從下往上看,後來降落到了與胸口平齊,你就變成從上往下看了,就看到逆時針了。
說白了,相當於你從這個圓圈的正面繞到背面了,你觀察到的旋轉就會反過來。是不是很幼稚?第一眼看上去特別神奇,背後的原理超級簡單。
但這個遊戲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很多人第一次玩,都會情不自禁地說:「變了!」什麼變了呢?我手指旋轉的方向變了。——錯了,方向一直沒變,但你給它起的名字變了,以前你叫它順時針,現在它還是它,你換了一個角度看,給它起名叫逆時針。你給它起的這些不同名字,就是我們上節課說的自動化思維。而你是從什麼角度給它起的名字,你觀察的方向,就是我們這節課講的信念。
而我們經常說的認知升級,在我的理解中,就是跳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上,對這個過程進行覺察,對認知進行認知。不需要摘下眼鏡或者換一副眼鏡,你只要開始研究這副眼鏡,意識到它特有的好處和局限。意識到你透過這副眼鏡,接收、過濾、增強亦或者減弱了哪些資訊。在沒看到這副眼鏡之前,這個被折射的世界你無法選擇。而當你看到了這副眼鏡時,你就擁有了選擇的權力。這時,你的改變就已經開始了。

練習自我反思
現在,請你試著問自己以下13個問題:
1,出現一個意外狀況的時候,你更願意把它當成一件好事呢,還是壞事?
2,不如意的時候,你是傾向於反思自己的問題,還是找別人的責任?
3,如果你取得了某種成就,你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厲害呢,或者是因為運氣好?
4,如果你覺得自己厲害,這個厲害裡面是天賦多一點,還是後天努力多一點?
5,別人誇獎你的時候,你相信他們發自內心的嗎?
6,你是更在意那些誇獎我的人,還是更在意那些對你有意見的人?
7,一個完全的陌生人見到你,是會對你抱有善意呢,還是心懷戒備?
8,想一想你的同行,你跟他們是競爭對手呢,還是合作夥伴?
9,你是更願意去挑戰風險呢,還是更喜歡安穩的生活?
10,一個項目發展的勢頭很好,你認為它以後是會好上加好呢,還是盛極而衰?
11,你願意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嗎?還是對自己有很多不滿?
12,你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嗎?還是本性難移?
13,籠統地說,未來是會比今天更好呢,還是更差?
找一張白紙,把你的答案寫下來。需要說明的是,每道題的選項都沒有好壞之分。但是請記住你的選擇。這就是你用來看這個世界的眼鏡。
結語
最後,再一次回到課程一開始的問題,回想最近讓我們高興,或者生氣,擔心的一個點。用到我們今天的知識,你再看一下你的答案,現在你的感覺是不是多少有點不同了?
至少你理解了一點:當你對外部世界產生情緒反應的時候,你以為你的反應是針對這個世界的,不是,那個反應是你戴著一副特殊的眼鏡做出來的,所以它跟世界沒太大關係,而是跟你有很大關係。比如我會意識到,我有一副眼鏡就是覺得自己講不好,我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能力,同時強調你們作為聽眾的負面回饋,對我不感興趣的回饋,那是我的一個特點。
當我看到這一點,我會覺得那個擔心本身沒有那麼重要,它只是我用來瞭解自己的一個資料。那麼,你通過自己提出的問題,多瞭解了一點什麼呢?你可以留言,寫下你的想法。也可以把你的答案帶到下節課,我們再看到多一點的可能。
引用:
作者:李松蔚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